首页 > 原始佛教

削发为尼 一个人的朝圣
时间:2014-06-30 17:48:07  来源:  作者:

有一样东西,两千多年,从未改变——那便是佛陀的原始教法。有些事情,两千多年,从未被改变——那是因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弟子一代又一代的坚守,他们依然过着佛陀时代的托钵乞食、过午不食、不接受金钱、着装三衣的梵行生活。
 
追随着这些梵行者的脚步,我来到了这——西双版纳曼听佛塔寺法乐禅修园,参加为期一个月的“巴利语学习及短期出家修学营”,于是有了以下的故事:从未有过的清净,从未有过的纯粹的快乐,未有过的恭敬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20多年来,寻寻觅觅,从未来过,却仿佛回到了。自小喜欢安静,在人群中总要挖出一小块空间独自在那呆着,常常被认为是“失踪”。
 
不喜欢太多的话语;不喜欢华丽的衣装,一件衣服可以从高中穿到大学再穿到毕业之后,头发可以永远一个样的扎马尾;不喜欢品尝太多的美味,只要能吃饱就行。
 
来到法乐禅修园,一下子找到了完全的归属感,有贤友说我很适应这里的生活,我暗地里乐,这样的生活我渴求了多久,这根本就是为我而设的嘛!
 
可以不说话也不会给别人带来烦恼,碰见贤友可以一个眼神交流,甚至可以瞄也不瞄一眼,默默的双眼下垂保持正念走自己的路,再不用像在俗家间遇见一个人,没话也得找话说“吃了没呀?”“去哪里呀?”
 
每个人都有一个孤邸,不和邻旁的贤友说话也没有人会当你是怪物,有困难时照样有彼此热心的帮助。有幸出家以后,更是清净,头发光光的,再不用扎,再不用洗个头发洗半天,再等半天等它干;
 
衣服也简单得只有两套,用不着衣柜,用不着每天要思虑穿啥衣服。对于吃,这里也不鼓励你去谈论,只求你如理省思,食物仅为此身住立存续;
 
再也不用在别人谈论这个东西“嫩滑香甜”时,担心自己哑口无言,其实我通常一个味都品不出来。教理与实修的结合,可以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,而在导师的指导及自己的实修下得增长。
 
曾经的我,没有信仰,因为参加去年的禅修营的贤友的分享,开始接触到上座部佛教,然而慧根不足,很多东西都理解不了。
 
另外,看到身边的佛教都是一味的烧香、祈福、要钱,感觉接近宗教是个须得谨慎的事情。因为“巴利语学习班”这么一个中性的词,我报了这次的修学营,也很幸运的被录取了。
 
来到这,亲身感受着清净,对于整个的我,都是轻缓而有力的冲击。曼听佛塔寺里,没有香,没有火,很安静,香火不旺却人丁很旺,来这修行的人,人头济济。
 
这里除了白塔以外,其他建筑物都是人用的地方,譬如禅林是住的,禅堂是打坐的,法堂是听闻佛法、做早晚课等的公共学习之地,佛殿是礼佛、打坐的地方。
 
每逢一些节日,来寺院里拜佛的信众也很简单,一进寺院门口脱下鞋子,提着个篮子,带上几根蜡条或加一块饭团,对着佛像顶礼三拜,也就可以了。
 
人们供奉也很实在,食物、用品都是敬奉给寺院的人,而不是像以前所见的供奉是给死去的人、给诸鬼神。
 
对于佛陀,这里的人不贿赂,不求佛保佑各种福禄寿,发愿靠的是自己所做的功德,持戒的功德、布施的功德、修行的功德、出家的功德,把这些功德回向给所要祝福的人,愿这些能成为他们成就的助缘。
 
除了佛像,寺院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装饰品,如佛牌、道符等,持戒的贤友也不佩戴任何的宗教或非宗教的饰物。整一个的感觉是:安宁、清净。
 
本是报了全程巴利语班的,但是来到这里,看到尼师们的威仪之后,心动着想短期出家,但是担心自己不够资格,也一直不敢向办公室申请。
 
直到那天分在家众和出家众的位置的时候,有贤友说不出家。这时,尼师问了一句似乎专门是为了问我的话:有哪位贤友没报出家但想出家的。
 
我立马站了出来,但还信心不足,在尼师的鼓励之下,便成功地申请出家了。5月4日,我在菩提树下剃度。
 
5月5日敬佛节,在衣钵父母供养袈裟、戒师授戒以后,我便出家成为一名戒尼,法名为dhammavari(法尊贵)。
 
身着袈裟之后,仿佛有了一层保护膜,一般的人、一般的事不会找到自己来,不能随便和异性同行,时时保持自己的威仪,行走时目不斜视,吃饭时不能嚼饭团而食,不能发出声音,根据戒律,不能持有金钱。
 
同时,也得到他人尊重。在路上行走时,总有人向我合掌,我想人们敬的是佛、法、僧三宝,并不是我。所以袈裟所代表的威严,靠着每位着装袈裟的人的维护。
 
清净的愿力很强,好些次不愿意说出口的话,总有人能帮我说出来;想干但还没有干的事情,总有人助我或是我们去完成。
 
僧团的力量更是强大。每次长老念namo的时候,总有好些人会稀里哗啦的流眼泪。敬佛节的那天,在长老念经的时候,天突然狂风骤雨,版纳包括云南的其他地方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。
 
那天的雨,完全跟着我们的活动进程走,在我们回禅林换袈裟的时候,雨停了;等我们回到法堂受戒时,雨又下得啪啦啪啦;活动一结束,雨又停得一个滴都没有。
 
晚上在白塔点灯,也似乎理所当然的不下雨。雨下得如此神奇,我已经不用惊讶它的神奇,因为有这样清净的僧团在。
 
2012年5月28日,我们来到未来法住禅林的大白塔建设地上,长老、尊者给我们讲了白塔及禅林未来的规划。
 
最后,我们一起发愿“buddhasasanam ciram titthatu!(愿佛陀的教法长久住立)”。顿时,远边的天乌云密布,我们一路下山,过不久,雨就下到头上来了。
 
我想,若不是我们还在路上,这雨一定会下得很大!巧合也罢,神奇也罢,我相信这些人中是有一股力量在的,一种能够感天动地的力量!
 
在曼听寺这里,生活很简单,每天除了吃喝拉撒之外,就是上巴利语课,打坐禅修,打扫卫生,上早晚课,做禅修报告,听佛法开示。
 
于是发现,寺院不是一个用来逃避的地方,它需要您的实修,一点一滴的时光,都需要您精进的付出。每天用于保我们此身住立存续的食物,都靠着施主们的供养,而舒心的享用,靠着我们的精进。
 
在这里生活,平静得以至于一个月中的心情变化,直到现在也能记得清清楚楚。刚来的前三天,我因为打坐打得东倒西歪,不开心过。
 
第四天的禅修报告,尊者给予了及时的疏导,让我专注于单纯的所缘,在腿不痛时专注于呼吸,在腿痛时专心的和腿痛作斗争,在作完斗争之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 
经这一实践,我从心里原谅了自己的不足,心情也自然的好了。5月23日,Mukkha尼师因为要照顾多病的妈妈而还俗,我悲伤过。
 
这么久以来,尼师每天起早摸黑的为我们准备食物,而且每一道菜都能感受到她的用心。曾经以为在厨房里做事的人,脾气都很不好,
 
但是尼师无论忙得如何团团转,她都始终很温柔的,给你解答任何一个问题,哪怕回答一个“我也不清楚”,也能温柔得让你很能够理解。
 
很感动的是,有一次尼师让我帮忙倒一盆水,她说“把它倒在泥土里,水里有小虫,还能活。”
 
如此的严守戒律,爱护生命,体现在了这小小的细节上。Mukkha尼师走的这一天,我强忍着疼痛、流着泪,打了两座;
 
每一座,我都坚持一个半小时不动,希望以自己的精进禅修,来表达对Mukkha尼师的感谢与祝福!而这一天,也是我修行上的突破,成为我每座坚持一个半小时的开始。
 
5月28日,我们要去勐邦托钵、参观未来的法住禅林、景洪的大佛寺,我兴奋过。而且我们还在尊者的带领下,在车上做早晚课,听尊者的开示。
 
这一天,我找到了环保和精神支柱的结合——至净的精神追求,长老、尊者们对环境有着宏大的愿:为建成法住禅林,要把那大片大片被烧过、被砍过的山,全部作生态恢复!
 
佛教是引导人,去向自己的内心里寻求极大快乐的,倘若每个人都这样追求的话,那么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向外求,去做那么多的破坏,大自然也就不会如此的受伤。
 
听着尊者对于原始佛教在国内的日渐衰落的担忧,我也终于对“buddhasasanam ciram titthatu!愿佛陀的教法长久住立!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 
5月29日,第二天要考巴利语,我紧张过,紧张得5月30日的早晨,第一座第一次主动缺席,为了复习。
 
我喜欢巴利语,只是学了一个月还进不了门,幸能领到有长老亲笔签名的结业证,又再次体会到“60分万岁”的庆幸。
 
这是这么多年以来,唯一的一门考完试之后,我还愿意再去反复翻看教材的课程,考试是自我学习巴利语的开始。
 
试想,何曾自己翻译过经文?之前看尊者翻译过的经文,以为它就是那样的,然而真的到自己去翻译时,却字不成句。
 
运用所学的,开始逐字逐句的去学习早晚课诵。巴利语好美,会不会有一天,我也会像尊者一样觉得巴利语“很简单”?
 
除了以上四种心情的变化以外,其他时候都是淡淡的快乐,舒心的快乐,纯粹的快乐。在很多人中,过着一个人的生活,没有太多的交流,却彼此良善、友好、和睦,不互相打扰。
 
几乎每一个晚上,都有尊者或是长老的开示,听闻之,解平日烦恼之困,不禁心生欢喜。都罕听长老,慈祥、可爱,有时一两句话,总能让我们爆笑得前俯后仰,却又深蕴道理。
 
玛欣德尊者,教导我们“不修没有准备的禅”,“成功靠习惯,习惯靠积累”,如地般不为外境所动而修法,如水一般柔和、谦卑,融于一切而修法;
 
如火一般不黏着,不论好坏都燃烧而修法;如风一般不贪、不恋而修法……尊者的开示,直入心坎,直接地就能运用在禅修及生活当中。
 
能够听闻如此充满智慧的佛法,怎会不快乐?被安排做寺院服务的时间,也不会太多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,有幸还做了法工;
 
让我知道了一切便利的背后,有着那敲钟的人、开灯的人、关灯的人、放餐勺的人、砍柴的人、烧水的人、淘米的人、煮饭的人、拣菜的人、
 
洗菜的人、洗锅的人、抄菜的人、洗碗的人、抹桌椅的人、打扫厨房的人……完善的环境,依靠着每一个人的付出。
 
自利及利他的结合,如此的平衡着,何不快乐?没有音乐,却有着旋律优美的经文念诵。没有香味,却能嗅到空气中最纯的佛法味道。
 
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,晚上九点多睡觉,人生头一次,找到如此符合人体规律的作息时间。身体从来未曾有过如此的舒爽,再也没有以前那总是昏昏沉的感觉。
 
行、立、坐、卧,我们都尽量的注意在当下,如实地了知,每一个当下,都活得那么的实实在在,何不快乐?
 
禅修打坐一个月,我除了5月30日的早晨第一座,没有因为个人的原因而缺席过。禅修就像洗澡清理身体一样,清理着自己内心,每一座都有它的意义。
 
从40分钟一座,坚持延长到一个半小时一座,长老和尊者教诫的khanti(忍耐),一直在鼓励着我,让我精进。
 
我切身的体会着,身和心是可以分离的。腿可以很痛,但是心可以很快乐。在忍耐的初级阶段,40分钟时开始腿痛,于是延长10分钟,剩下的时间用MP3听佛法。
 
直到有一天被尼师发现了,我一直不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行为,我不再在禅堂用MP3了,这样就得独自的面对忍完腿痛之后的空白时间。
 
一个半小时在禅帐里禅坐,完完全全是一个人的世界。你可以打坐,可以东张西望,可以按摩身体,就是只要不发出声音就好。这样的空白,以前何曾面对过?
 
闭上眼睛,内里有着极乐。也有很多任务,要专注呼吸,要打掉妄想,打掉昏沉。忍耐的中期阶段,我会在脑海里,
 
一遍一遍的念诵《教诫巴帝摩卡》,直到敲钟下坐,直到浑身大汗淋漓。直到有一天,想要什么东西都不倚赖,心与呼吸,仿佛有了相依为命的感觉,无论多麽的苦、多么的痛,呼吸总在,陪着心。
 
这个月基本上都是忍腿痛,也在体验着,心单纯得只有呼吸的快乐。那种更高境界的快乐,可能会来,可能不会来,那是一个路标,如果今生走得慢还没到达,那就下一生继续走吧。
 
玛欣德尊者说,禅修是一个自然的过程,不要去比较,不要去计划,活在当下。嗯,当下很快乐,很满足,不放逸就好!
 
能够礼敬长老、尊者,礼敬僧团,真的是一种福分。人生头一次,如此谦恭的五体投地,跪地而顶礼三宝。随着对于佛陀、对于法、对于僧的逐步了解,心,渐渐地越来越谦卑。
 
生而为人,对于生命,有些时候,总会生起“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”之类的疑问。然而何曾有人,像佛陀一样为着探寻生命的究竟真理努力得那么彻底,而又证悟得那么彻底?
 
法,有着俗世间和出世间的对话,佛陀是连接的纽带,也是这一切智慧的开示者。当巴利三藏被翻开,这一切都展现的那么明了,而不再像以前单纯的听到“法”字,都觉得艰涩。
 
法,很神圣,却一点也不含糊,每个巴利词语,都有着能够被翻译出来的意思,都有它的语法规则,而这些都能被学习到。
 
禅修报告中,看着贤友们亲证的成果,更是让我对佛法生起信心,这些都是确确实实可以被证得到的,每个人的内心里,都有着极大的光明。
 
长老、僧团尊者们,始终保持着庄严的威仪,以及着以袈裟的威严,他们严格持守比库戒律,能够细微到午餐之后,要注意刷牙以防塞在牙缝里的食物,在午后被吞进肚子,而犯了“过午不食”的戒律。
 
每一个伍菠萨他日,僧团比库众都会赤脚入村托钵。在修学营期间,有幸跟着僧团进行了三次托钵,最辛苦的是第二次,
 
我赤着脚,在烈日下走了三个小时,共走了三个寨子。我切身地体会到,僧团坚持佛陀时代的传统,以及当地信众护持的感人之处。
 
随着修学营走向尾声,越发的觉得,能够亲近如此可贵的僧团,能够进到如此珍贵的寺院,因而礼敬时会更加的谦恭,心满怀感恩。
 
初见导师玛欣德尊者,我彻底地被折服了,从未试过对一位导师如此的五体投地。坚忍、博学、认真、极度严格、柔和、幽默、谦卑、慈爱;
 
有生以来,我从未遇见过一位完美到这个程度的人!能够完美到,我曾觉得尊者不用吃饭,不用上厕所,不过就像尊者在开示里所说,
 
佛陀也要吃喝拉撒、也会病痛,也同样的要承受生而为人的这副色身,所带来的各种果报一样,我最后接受了,尊者也是人!
 
有一回,玛欣德尊者叫我们晚上走路要带电筒,因为晚上有很多的虫啊、蛇啊出没,我们要保持正念,不要踩杀他们,毕竟他们才是这里的原住民。
 
对于草地,也不要轻易的去踩,因为那段时间,整个云南包括西双版纳都干旱,小草生长不容易。尊者如此的慈爱,我也为虫儿、蛇、草儿们感到温暖。
 
上了一个月的巴利语课程,玛欣德尊者整整的咳嗽了一个月,但尊者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的给我们讲课,哪怕咳嗽得很厉害,咳完了也就完了,没有一点痛苦的表情。
 
除了讲课,尊者也还有很多的承担,比如翻译巴利三藏,比如筹划法住禅林的建设……很不容易啊!
 
我常常对着佛像,作功德回向,祈愿玛欣德尊者安康,不过尊者还是经常咳,可能我的功德还不够大。
 
听尊者的开示,能够很容易理解,总觉得百听不厌。通俗易懂,举例生动,幽默风趣,引经据典,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社会、物理、化学等学科,也常常会被涉及在例子中。
 
感恩尊者的付出!但愿尊敬的玛欣德尊者、导师,身体安康!感恩都罕听长老、玛欣德尊者的教导!感恩尼师的呵护、及时指点!
 
感恩僧团的勤勉、精进!感恩施主们的供养!感恩同修们的共勉同行!随喜贤友们的各种功德!萨度!萨度!萨度!
撰写:dhammavarī   2012年6月  于法乐禅修园

上一篇:源于内心的快乐
下一篇:清静戒.清静行.清静心
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 验证码: 匿名发表
评论排行